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
“服务业”时代开启 如何与制造业融合成关键
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在货物贸易显得有点黯淡之时,服务贸易反而令人眼前一亮。相关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不含政府服务)累计实现318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
另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名单显示,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幅依然高于制造业。目前,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达到49.5%。
即将于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服务业的增长,可能要比“十二五”大幅调高。
服务业增速发力
“十二五”末的2015年,可能会提前完成原定的2020年50%的目标。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但是,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了48.2%,到了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9.5%。因此,不出大的意外,2015年服务业比重超过2020年目标50%的可能性比较大。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主导经济格局。国家发改委产业所服务业研究室主任姜长云认为,2020年的服务业指标提前完成是可能的,目前服务业比重提升,主要是第二产业放缓导致的。“但是服务业发展的稳定性还不好说。”
当然,服务业已成地方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以浙江省为例,上半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4.9%,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8.2%和13.7%,比一季度提高0.7、1.9和6.6个百分点。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经济,服务业正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出现在发展舞台上。继去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浙江经济的产业构成,从“二三一”转向“三二一”。
从2012年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此后工业和第二产业持续放慢,到了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8.1%,工业增速只有7%,导致第二产业增速只有7.3%。
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继续加快,增速为8.4%,但是第二产业增速只有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6.3%。
“下一步服务业发展快不只是趋势,也对居民生活有利,比如生活性服务业发达,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福利。”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说。 而考虑到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对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未来的目标也需要调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常态下,服务业亦面临多重挑战。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和技术驱动,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往往,机遇都是伴随着挑战而来。
点点手机,“一键召唤”来保洁员、维修员、厨师、推拿师傅、美甲师、洗衣工、代驾司机等上门服务。放在十年前,这样的生活场景还更多停留于想象,而现在,随着移动支付场景的不断拓宽,这些传统服务业犹如“凤凰涅槃”,一下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与传统产业的低迷相比较,以互联网经济为新经济代表的企业强势登榜,是今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明星”。在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一共有5家互联网企业上榜,分别是京东商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集团以及浪潮集团。其中的阿里巴巴初次上榜,就登上了188名的位次。但是,净利润则参差不齐:腾讯和百度保持快速增长,京东亏损增加,阿里巴巴集团净利润大幅下滑,浪潮集团则稳定成长。
“互联网+”的兴起,让传统商业模式受到严峻考验。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50家/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和0.6%,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1.9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型零售业销售增速虽然出现回温,但增长动力较弱,零售市场仍旧处于疲软发展态势。由于经营模式落后,劳动力成本与租金持续上涨,新兴业态替代、网络购物冲击等多因素的影响,百货、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效益下降,关店止损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曾经无从定位的消费者,现在变得具象和可追溯,产业空间由此突破边界限制,比如制造业小批量、多批次等定制化生产的障碍被一扫而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务业迎来了大重构大发展的时代,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一切传统服务业都可以变得时尚新兴,新的服务业门类将不断被开发开拓。
如何与制造业相融合
服务业比重超过制造业,是否意味着制造业没那么重要了?答案恰恰相反。
生产性服务业是增加制造业附加值的关键。无论是服务于制造业前端的咨询、研发、设计、采购,还是服务于中端的财务、物流、计量、检测,以及服务于后端的营销、集成、安装、调试等,生产性服务都是制造业提升附加值、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正是由于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领域的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
迟福林认为,从全局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发展,我国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仅为15%左右,同发达国家有1倍以上的差距,由此掣肘了“中国智造”进程。
他建议,“十三五”时期要努力实现服务业产业结构两位数增长;服务业规模实现倍增,从2013年26.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0万亿元左右;服务业占比从2014年48.2%提高到2020年5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5%提高到30%至40%。
在世界企业500强榜单中,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信息科技产业上榜企业数量长期以来呈现增加的趋势。例如,在2015世界500强中,美国大企业分布在半导体电子元件、包装与容器等27个行业中,而中国企业仍然集中在船务、房地产、纺织、工程与建筑、工业机械、建材与玻璃、贸易、能源等行业。
为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实现转型升级,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指出,优先发展服务业绝不等于忽视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基”。当前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全面实现。另外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为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市场和竞争力,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为国内服务带来了新型业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要继续保持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同时加大新兴服务业的投入、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双轮驱动”,更是融合驱动。换言之,一方面,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在发展进程中,本身就会衍生出强大的制造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