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8.5亿元曲线并购锂电池公司一事筹划了近一年之后,圣阳股份(002580)实控人如今又亲手撕毁了投资协议。
圣阳股份22日披露,公司原拟通过旗下的产业并购投资基金,投资锂离子电池公司实联长宜淮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实联淮安”)和实联长宜(盐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实联盐城”)。但由于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决定终止此次投资。
行业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有无新的投资标的?当日,经济导报记者拨打该公司董秘于海龙的联系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
“这种投资,如果评估后感觉风险太大,及时终止未必是坏事。”在锐财经分析师刘江远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重审、补贴调整等政策的出台,跨界锂电业存在未知风险。
标的公司盈利能力较差
据悉,圣阳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宋斌于去年9月30日与实联长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实联长宜”)、实联淮安、实联盐城签署了《股权投资框架协议》。当年10月,圣阳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合作方共同设立产业并购投资基金,投资领域为新能源产业投资、储能领域投资及相关咨询服务。拟投资标的即为锂离子电池企业实联淮安和实联盐城。
“在新能源产业,政策及经营的不确定性都较大,考虑到对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影响,所以其打算以产业基金的方式而非以上市公司为主体介入,这有利于保护股东的利益。”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根据公告,上述两家标的公司的整体估值为8.35亿元。此次并购以并购基金为主体,拟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受让标的公司价值2亿元的股权,并向其增资6.5亿元,投资金额为8.5亿元。股权转让及增资完成后,基金最终取得实联淮安、实联盐城各57.24%的股权。相关方曾承诺,两家公司于业绩承诺期(2017年至2020年)内的承诺净利润分别不低于人民币1.6亿元、2亿元、3亿元、3.8亿元。
然而,动力锂电池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强。
实联长宜处在创业初期,旗下两公司业务尚未完全定型,受资金短缺及尚未列入《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的影响,盈利能力较差。财务数据显示,实联淮安去年1-7月营业收入2.06亿元、净利润为-0.33亿元;实联盐城去年1-7月营业收入0.75亿元、净利润-0.02亿元。
对此,圣阳股份亦坦承,利润的亏损导致实联长宜对于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由于时间紧迫,公司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详细审计、评估。最终,圣阳股份这次曲线投资还是未予实施。其表示,因“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且目标公司未满足《框架协议》约定的本次投资的前提条件”,因此终止本次投资。但圣阳股份强调称,截至目前,公司并未实际出资,本次终止事项不会对公司本期和未来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并购锂电企业风险暗藏
圣阳股份一度对上述投资标的十分看好,称公司在国内外储能市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但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开拓方面需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产品链,“目标公司的主营产品为动力锂离子电池,可梯次利用于储能领域,双方业务有很强的互补性。”
然而,曾经的美好愿景,终究是一场镜花水月。事实上,圣阳股份的遭遇绝非个例。自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爆发以来,国家陆续推出动力企业目录、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重审等政策规范锂电行业发展。伴随着动力电池产量激增以及新能源汽车政策面临再调整,此前被过高估值的锂电企业业绩承诺将很难兑现,一、二级市场的锂电投资均有风险。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去年以来锂电行业发生的因业绩对赌失败而上演的“互掐”大战屡见不鲜。“近两年谈成的收购交易多是基于锂电‘风口’时期的业绩预测,现在风停了,被收购公司的业绩可持续性和成长性自然会遭到质疑。此外,监管政策趋严加之锂电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优质并购标的也已经很难找了。”刘江远表示,此前被过高估值的动力锂电池企业普遍在2016年到今年上半年遭遇了业务下滑的打击,多起上市公司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交易被迫中止。
比如长信科技(300088)本月8日即宣布中止收购新能源电池公司比克动力。早在今年3月份,长信科技就计划以67.5亿元收购比克动力75%的股份。对于这笔收购,长信科技一度志在必得。但深交所对公司的重组预案进行了两次问询,包括可交易标的经营状况、业绩承诺和估值情况,尤其对市场质疑的“多举措规避借壳”进行了着重关注。如今,长信科技最终选择了放弃收购。
担忧收购后前景不如预期,从而导致收购折戟的还有奥特佳(002239)。7月底,江苏海四达25亿元收购案终止,收购方奥特佳向证监会申请撤回了文件。对于终止的主要原因,奥特佳表示,近期资本市场、政策及环境出现变化,若继续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难以达到各方原有的预期。
圣阳股份表示,公司虽然终止了本次投资,但将会“持续实施新能源领域发展布局,加快外延式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