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印江6月17日电 题:贵州石旮旯里长出“绿色经济”
作者 周燕玲
从山脚到半腰,连绵起伏的石旮旯里长起了枝叶茂密的果树林,几十万株桃树、李子树竞相挂果,要熟透的果实快压弯了树枝。
这是记者近日在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镇昔蒲村思王山看到的情景。
中国南方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印江县地处喀斯特化较为严重的亚热带高原山区,喀斯特岩溶面积达1014.7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1.74%,石漠化严重。
昔蒲村,用当地人的话说是“九分石头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惜土如金也就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习惯和自觉。
石漠化治理下种植的果树 周娴 摄上世纪末,昔蒲村开始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及植树造林。把陡斜零碎的坡土改造成一台一台的梯土,用碎石块堆成坎,然后在梯土里小心翼翼地种上柑橘、桃子、李子等。
印江县朗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覆盖青草、牛粪、黄土等程序,将石窝、石缝恢复成可用耕地,昔蒲累计恢复流失耕地1100亩。
而“坡改梯”、“培土增地”等措施,不仅有效控制和降低水土流失,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还为村民创造了“绿色经济”。2015年,昔蒲村经果林年产值超过1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300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0多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每年果树有上万元的收入。”昔蒲村村民田儒志说,夹缝生存的“绿色经济”让村里人过上了好日子。
“坡改梯”不仅存在昔蒲村,吹遍了整个印江县。2008年,该县在石漠化区域实行“山顶种茶、山腰种果、山脚种田”,2016年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95平方公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昔蒲村为贵州石漠化地区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新路,同时也是贵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生动样本。
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有效治理石漠化,在中国首次建立石漠化等级指标体系,出台中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同时,为了让干部念好“生态经”,还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生态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
“十二五”以来,贵州完成营造林2689万亩,治理石漠化92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35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2%。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如今,那座被村民“唾弃”的石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多年闲置的贫瘠土地上果树飘香,创造了石旮旯里的绿色奇迹。(完)

小学生病危医药费无法报销 在学校买的医疗保
赴南极游途中16万元手表被抢 游客理赔遇纠纷
1780年前双11是什么日子?三国吴简显示是收
中产阶层需破除传统的自主理财观
于晓明任山东省委秘书长 雷建国不再担任
证监会定性“恶意做空” 大股东增持等方案将
中国留学生成美国私立高中主力 占比不断增加
哈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消失” 原址变工地(
西藏“首虎”乐大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免职
台湾一只幼鲸搁浅死亡 10公升垃圾塞满胃(图
广东南沙、横琴自贸区启动跨境人民币贷款
南京教育局回应中招志愿填报存“黑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