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增加,老龄化和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实际上,早在21世纪初,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开始引起关注,甚至不少人对此谈之色变。实际上,窃以为不然。我是做社会政策研究的,养成了一个习惯,考虑问题喜欢正反两面都想一想,而不是简单地采取YES OR NO的立场。对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影响的判断,自然也是一样。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把人口老龄化定义为“负能量”,而是需要联系其他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趋势来作整合性的思考。如果以市场经济为前提,随着老年人的不断增多,消费需求也相应增长,为什么不把老龄化创造的巨大消费市场看成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机会呢?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未来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个发展路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参考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出决策的。从理论上说,任何一项政策都难求十全十美。就像任何一种药品,在治病的同时也会有副作用。
我们看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在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同时,失业大量增加。道理很简单,因为经济转型的核心或者说关键,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工人被大大削减,工业化时代造就的一代生产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惨遭淘汰出局,加入了“长期失业”的大军。
人口老龄化的表现之一是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从某种意义上,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减少正好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策大致同步。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可以说十分庞大,但在2011年达到顶峰9.25亿人之后持续减少,2012年比2011年减少345万,2013年比2012年减少244万,2014年比2013年减少371万,2015年又比2014年减少487万。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降到了9.11亿人。也就是说,整个“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人口减少了逾千万。但另一方面,随着新增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我们每年还需面对就业压力。就此而言,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对正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而言,并不完全算是坏事。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在减少的同时,某些地区却又出现了“民工荒”,究其原因,这反映出了劳动力在结构上的供需不对等。
对于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的判断,其实不但要看各个年龄段的比重的变化,还需看绝对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有13.75亿人口。有专家预测,如果按放开二胎的政策作人口预测,预计中国在2050年的总人口数将在15亿左右。即使认为这样的预测过于乐观,那恐怕也不会低于14.5亿。一个数以十亿计的人口大国的老龄化,是现在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的最多人口数以亿计的国家难以比拟的。以现有的经验还难以判断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前景。
从长远看,据人社部的预测,随着老龄化的进程,中国劳动力人口2030年会降到8.3亿人,2050年则会进一步降到7亿人。如果从绝对数看,即使是处于低谷期间的7亿劳动力,能够创造多大规模的物质财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目前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7.4%。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是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未来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另外,还需引起注意的是,随之而来的老年人如何养老。
总而言之,老龄化是祸是福,其实全在我们自己。中国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决不是未富先老,而是未备先老。更进一步来说,“备”又该怎么备?虽然201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人,但是,其中60-65岁年龄段占约35%,60-70岁年龄段的占约59%,所以中国目前还处在一个“年轻的”老龄化社会。我们至少还有5到10年的“窗口期”可以从容布局。(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义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