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中国新农人,让农业变得更具魅力

 2016-11-13 16:00:18  来源:西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   点击:034次

分享到:

  中新社昆明11月13日电 题:中国新农人,让农业变得更具魅力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主动选择土地,却不再被土地束缚;同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不再充满悲情。当前,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他们正在用新理念、新技术,讲诉土地的故事,也演绎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希望。

  13日,是个晴好的周末。不出意外,陈跃平在云南玉溪种植的橙子将很快采摘。“有机种植、100%自然成熟、连续3个晴日后方才采摘”的标准,让他的新品在尚未上市的情况下就收获颇丰的订单。90后大学毕业生黄正安和鲁保刚则刚刚结束“双十一”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两场“硬战”,正怀抱优异成绩单“战后小憩”。

  他们一个曾是建筑老板,一个是国企技术人才,一个是创业大学生,却都主动选择回到农村,试图用新理念、新技术,让土地成为梦想的载体。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

  “新农人”是在互联网和电商时代崛起的新农民群体。与中国传统农民不同,他们为了创业理想而投身到农业行业之中,并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创业活动。其中不乏海龟、城市青年、返乡高学历人士、成功经商人士,和回乡的青年农民。据有关部门统计,早在2014年年底,仅阿里零售平台上的“新农人”数量就已突破百万。

  原本在云南一家药企做技术的黄正安即是一名入门级“新农人”。因怀念“家乡的味道”,他和三个大学同学一起重返怒江创业。和众多初级“新农人”一样,他们用天然的方式生产加工草果、董棕粉、漆油等当地特有农产品,自己设计包装,在互联网上售卖。

  黄正安介绍称,为了采集一筐草果,往往需要翻越海拔4000米的高山。但他们会动用航拍记录下整个过程,卖力宣传。得益于新手段,他们不再像传统农民挣扎于温饱。

  “回农村必须是件开心的事。苦兮兮的农民翻身故事,我们不要。”黄正安说,在他们的带动下,老乡们也觉得原来农业可以更有意思,时不时来取经。

  为了成长为一个“更可持续的新农人”,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鲁保刚选择“抱团取暖”,加入一个由种茶人、农艺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农业品牌团队。

  “农业比我想象的更复杂。”鲁保刚说,“种植、生产、设计、销售……每一环都暗藏学问。但是,当村里的农作艺术家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广受好评时,我们也倍感自豪。”

  黄正安和鲁保刚都认为,在中国,农业的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重视。农民不再是一种被动选择的身份,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但在他们看来,“新农人”之路并不容易,充满挑战。

  相比黄、鲁两位90后“新农人”,年过半百的陈跃平在“新农人”道路上走得更远。2011年,原本从事建筑行业的他,毅然放弃原有产业,进入到玉溪市绿汁江畔,规模种植生态水果。

  陈跃平说,当初一无所知进入农业领域,真是无比艰难。前途未知,退也退不了,只能咬牙往前走——想要做对得起良心的果品,就建立严格的种植标准;不想被绑架,就建立自己的直营模式;资金不够,会自筹也得众筹;热爱村庄,就拉着村里人一起致富。5年走来,他的企业成为当地龙头农企,并带着全村300多户人家走上小康路。

  “农业不是可以暴富的行业,它更需要时间的沉淀。”陈跃平说,做“新农人”,没点理想主义可干不成,光有理想也干不成。

  “当下,中国农业转型路径已现端倪,集约型农业和‘小而美’精品农业将齐头并进。‘新农人’需要应对转型中国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直面传统农业剧变的震荡。”陈跃平说,所幸,农业的生命力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对于怀揣梦想的“新农人”而言,坚守和用心将是抵挡一切的最好良方。(完)

CopyRight(C)2007-2015 第一产经日报报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160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第一产经网观点|版权由原作者拥有,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
第一产经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