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日电 虽然国内农业互联网从2011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但对于农户来讲,始终还是像天上星星一样可以看到,却遥不可及。随着近两年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互联网+农业的触角才开始真真正正的触及线下农村,而最开始接触并实践的这群农业从业者也开始被定义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农人”。
从产批市场、传统被动式等待采购商到线上发布供应信息;从电话联系到电脑上网再到手机移动处理生意,这一系列的变化就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虽然目前年纪略大的农户还是无法接受电子化交易平台的交易模式,但作为市场敏感度相对较高的代办群体,不仅仅在这一两年中学会了互联网交易,甚至开始巧用互联网的集约化优势,开始发展拥有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合作社,传统交易模式在这群新农人的推动下,部分合作社线上所带来的采购订单比例甚至跃升至50-70%,这不可不谓是一个新的壮举。
来自陕西渭南的郭伟,就是这么一位生活在农村一线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人”,作为一个大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从2011年开始接触互联网农业,就萌生了自己创业帮助家乡农户解决滞销的想法。在那个多数人还不知道互联网农业为何物的时期,郭伟自己创立了属于家乡葡萄宣传和买卖信息发布的网站,虽然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采购商的订单,但面对家乡连年增长的种植面积,以及农户无法解决销售渠道的窘境。郭伟维护自己网站的同时,也开始上网寻找和自己同样想法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并且为了保证葡萄的供应规模,郭伟也成立了专业的葡萄合作社,成为渭南临渭区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
2012年前后,国内专注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平台并不是很多,虽然当时淘宝销售农产品已初具规模,但受限于针对的个人买家以及物流成本高昂等特点,都无法完全匹配合作社的需求。在这种困扰之下,郭伟偶然一天在网上查询农产品行情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叫一亩田的网站,这个网站不光可以提供展示页面,还可以较为详细的看到全国同品类的市场行情,郭伟很快注册了会员,并发布了自家合作社的葡萄供应信息。
在郭伟的坚持和努力下,之前最难解决的采购商问题,开始有了明显的改观,其中多数采购商都是从各大网站上看到供应信息而电话咨询采购的。在这其中电话咨询量最高、采购量最高的当属之前偶然发现的一亩田,而且随着交易平台发展的越来越好,采购商的规模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5年至今,是郭伟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爆发集中期,他通过一亩田累计销售西瓜、红提葡萄、冬枣、毛桃等,交易成交笔数达100多笔,仅2015年西瓜,就通过一亩田销售了200吨左右。
“上海、北京、广州地区采购要求就是要最好的货,虽然采购规模不大,但却可以让合作社的葡萄卖上普通葡萄高几倍的价格;而山东、山西这些省采购的要求就是以量和价取胜,一般的通货是这几个地区的主要消费习惯”郭伟清晰的说道,在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郭伟的合作社已经发展占地300亩,加上合作社成员有1000多亩土地。种植品种从之前单一的红提发展到品种有红提、青提、夏黑、维多利亚等10余种产品,在一亩田APP上交易的客商比例提升至惊人的70%左右。
5年有余的互联网农业工作已经让郭伟成为了这个领域的行家,在被提问到自己对于互联网农业未来发展问题的时候,郭伟很专业的称目前是国内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相对透明的产销区信息,让供应商、采购商在更好了解市场行情的同时,也将之前小而分散的供应能力通过互联形式进行集中管理。地方政府虽然可以按照优势产品,打造一村一品这类的以村县为单位的集中种植产区。但却无法判断中长期的市场行情,多数农户还存在盲目种植现象,常常进入丰产后又无法解决销路的怪圈之中。所以就仅仅从解决供采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农业就已经有了无限的发展机遇,更不用说其他横向的服务。
虽然谈起互联网的好处,郭伟显着很有信心,但一提起互联网发展不足时,还是觉得有一些无奈。郭伟从线下交易和线上交易这一个环节就举出了一些例子:“传统农户要一手发车,一手拿到钱,线上交易目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旦出现一点点的交易流程不顺利,那么就是押账期,及时交易双方是无意的”“买卖双方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很难同时保证满足双方的需求,而线下的交易模式本身就是抵抗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线上交易时很多风险却是要供应商承担的。”
这也仅仅是农业互联网化率偏低所凸显出的问题之一,但从之前没有互联网和现在有了互联网的情况对比,不管是郭伟还是业界,都还是承认目前整个行业需要时间、需要投入,不光是新农人的出现,也需要更多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郭伟很幸运,他不光亲眼见证了行业的变革,也亲身参与了其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农业可以真的被互联网改革并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