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游泳池安全状况调查:健康把关靠“目测”

 2015-08-30 19:48:34  来源:第一产经网  责任编辑:   点击:034次

分享到:

  换水消毒“偷工减料” 健康把关靠“目测”——部分城市游泳池安全状况调查

  每到暑期,很多游泳场馆就进入客流高峰期。但是,一些地方游泳池水质引发游泳者身体不适甚至中毒,能否“安心一游”成为民众关心的问题。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余氯含量超标是多数游泳池安全事件的“杀手”,换水消毒“偷工减料”、健康“把关”形同虚设等是游泳池管理中常见的安全漏洞。

  有城市泳池水质合格率不到两成,余氯不达标是主要问题

  对游泳场所的卫生监测主要包括pH值、浑浊度、游离性余氯、大肠菌群、尿素、细菌总数等6项。按标准,余氯浓度为0.3-0.5毫克/升,尿素含量低于3.5毫升/升,细菌总数小于1000个/升。

  近期,多地卫生部门对游泳场所进行了检测。广州市卫生部门7月24日发布的2015年广州市游泳场所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全市412间游泳场中,有21间不合格%。武汉市7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市136家游泳池中有9家不合格。贵州省卫生厅卫生监督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的抽检中,贵阳市24家室内游泳馆中完全合格的有4家,合格率仅为17%。

  从各地公布的数据看,余氯超标或偏低是最主要的问题。如贵阳市泳池水质余氯含量不达标占比近8成。

  “游离性余氯过低,就达不到效果;游离性余氯过高,则会有刺鼻的异味并且刺激皮肤、粘膜,诱发哮喘等疾病,同时还会产生三氯甲烷,增加潜在致病风险。”广铁集团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检测部部长王方说。

  去年,天津被爆出有市民到健身会所游泳后中毒住院,事后游泳池检测出余氯超标。武汉市汉口一家游泳馆20多名泳客出现胸闷、呕吐等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治疗,卫生部门抽样检测发现泳池余氯含量是国家标准的2倍。

  尿素含量是另一项容易不达标的指标。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武汉市9家不合格的游泳池中,有7家尿素超标。武汉市卫生监督所负责人说,泳客排汗以及一些小孩在水中小便是泳池尿素的主要来源,一旦人流量大而游泳池换水不及时,尿素就容易超标。

  “当尿素含量过高时,尿素中的氨会与含氯消毒剂形成氯胺类物质,刺激皮肤、眼角膜、腐蚀头皮等。”王方说。

  细菌总数超标也是检测发现的常见问题。北京市石景山卫生监督所检测发现,首钢篮球中心游泳馆等3家细菌总数超标的游泳池中,超标严重的样本细菌总数接近国家标准的3倍。细菌超标严重会引起皮肤病、中耳炎等疾病。

  消毒换水“偷工减料”,游泳者是否有传染病全靠目测

  按照《游泳场所卫生规范》等相关规定,游泳池必须每天更换新水,而更换的比例通常在5%至10%。但有游泳池经营者对记者透露,一些泳池每周更换整池水的比例不超过1%,能一个季度换一次水的游泳池已经算不错的。

  游泳池用水属于商业用水,水价较高。据记者调查,不少营业性质的游泳池换水频率很低,游泳池水多数靠循环过滤补充新水。

  杭州的钱先生从事多年游泳馆经营生意,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杭州市商业用水定价标准,一吨水包括排污费在内价格超过4元,一个1000立方米的泳池,换一次水费用超过4000元。如果每周更换一次,一个月水费就接近2万元。

  记者调查了解到,现在不少游泳池采取溢流式循环过滤,其原理是将泳池溢出来的水收集到水箱中,再用循环泵把水抽到沙缸里进行过滤之后重新放回游泳池。虽然毛发等杂质会被过滤掉,但细菌含量等无法降低,而尿素必须换新水才能降低含量。为了省钱,有些游泳池甚至不开或只在夜间开启循环系统。

  武汉一家游泳场馆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不换水、循环系统不开,为保持水体清澈,一些游泳馆就大量、反复使用聚合氯化铝沉淀剂,吸附水中悬浮物。肉眼看上去清澈透明,实际上水体富含大量铝离子,会对人体尤其是眼睛带来损害。

  一些游泳场馆在消毒上也存在“偷工减料”行为。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个1000立方米的游泳池使用的消毒剂、沉淀剂等各种消毒物料,一个月的费用要1万元左右。市场上各类消毒剂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为省钱,一些经营者就选用廉价消毒剂,消毒效果难以确保。

  记者在广州、杭州、武汉等多地游泳馆发现,绝大多数游泳场所在门口显眼处贴有“严禁体癣等皮肤病、红眼病患者入馆游泳”等提示,但大多数“健康把关”形同虚设。在杭州定安路一家游泳馆,入口处张贴着入馆请出示健康证等相关要求,记者买了一张门票进入,检票时工作人员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就直接放行。

  武汉一家游泳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要保证每天接纳量,健康证的要求很少提,“游泳者是否患有沙眼、传染病,主要靠工作人员目测以及泳客自觉”。

  按照管理规范,进游泳池之前必须先经过消毒池消毒,但记者在广州发现,有一些游泳馆管理执行较好,有一些游泳馆是否先洗澡、过消毒池消毒全靠游泳者自觉,消毒池基本成为摆设。

  日常监管仍有缺陷,检测结果应每日公示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检测结果。”王方说,“现在很少有地方能做到,也缺少监管,更谈不上惩处了。”

  钱先生透露,卫生监督所一般在暑期游泳高峰会来游泳池采水样,检测氯、细菌等含量是否超标,但日常检查比较少,一些小区里的游泳池甚至根本没有相关部门去检查卫生。

  据了解,目前全国仅有部分城市每年向社会公布对游泳池进行抽检的结果。

  记者采访卫生监督管理人员了解到,目前游泳池6大指标中余氯含量、PH值、浑浊度等指标都可以由游泳场所自己完成检测,且检测成本不高,进行公示具备可操作性。可以对这些指标每日检测公示,并对游泳场所实行自检和监管部门抽检结合的管理制度。

  武汉泳星泳池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叶琦说,对普通市民而言,判断一个泳池水质是否过关,简单可使用闻、望、触三法来判别:闻,是看泳池水是否略带消毒刺激性气味,余氯刺激气味过高或过低都表明水质不过关;望,是在池边观察水体是否存在白、绿、蓝等异常颜色,佩戴泳镜在水下观察,正常水体水中杂质较少,能看到10米左右;触,是看游完之后,若皮肤起红点、头发打结、眼角刺痛,说明水质不达标。

  游泳场所现场卫生管理也应当加强。专家认为,文明也是管理出来的,游泳前洗澡、过消毒池消毒等都需要游泳场馆现场管理人员长期严格执行规定才能慢慢培养出“文明自觉”来。(记者吴涛、魏董华、李劲峰)

CopyRight(C)2007-2015 第一产经日报报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160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第一产经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第一产经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