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水源地的绿色发展之路

 2023-09-14 17:35: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sorrs   点击:034次

分享到:

  丹江碧水,奔流不息。渠首淅川,景美人和。

  一直以来,生态美是渠首淅川的金字招牌,源头绿是水源地的靓丽“底色”。

  从“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到环丹江库区生态休闲廊道的“两山”实践;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的“壮士断腕”,到绿色环保特色产业集群的“拔地而起”;从“生态立县”的振臂一呼,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成功创建。近年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始终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持续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在生态优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数据显示,2019-2022年,淅川县PM2.5浓度从每立方米46微克下降至每立方米40微克,PM10浓度从每立方米87微克下降至每立方米72微克,全年优良天数从260天上升至307天。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湿地保护区面积达100多万亩,淅川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至目前的61.7%。在“两山”理念实践中,淅川交出了一张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亮眼成绩单。

  守护碧水,实现绿色转型

  让渔民张小伟没想到的是,为了护水洗脚上岸,日子也能过得红火。

  处暑已过,凉风渐起,江水拂岸。淅川县香花镇丹江口水库东岸百米远的小伟农家乐内,渔民张小伟、谢昌兰夫妇正在洗漱野菜、准备食材。忙碌间隙,张小伟介绍说,现在来水库游玩的人特别多,天天忙得像陀螺一样。

  上世纪末,网箱养鱼曾经是淅川县扶持发展的富民产业,水上餐饮也是库区群众的主要生活来源,但也带来了环境破坏、水质污染的隐患。为了守护一库碧水,网箱养鱼和水上餐饮都被拆除关停。

  自幼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祖孙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张小伟积极响应县里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这是给子孙后代造福的事,要以大局为重。”张小伟说,“上岸后,县里为了我们的生计早就做了打算,组织我们上农家乐培训班,现在改行当了厨子,日子反而是越过越红火。”

  张小伟夫妇亲眼见证了丹江口水库的变化:以往江面遍布网箱,生态水体遭受污染;现在水天一色、鱼儿鸟儿越来越多,江水愈发清澈。“渔船上岸了,生活也清新了。”落日下,张小伟看着一库清水说。

  不仅渔民,当地的工业也经历了一场转型。站在今年入选了2023年省级工业遗产的丰源化工旧址,满眼可见锅炉锈迹斑斑,几根烟囱高耸矗立,占地90余亩的厂房,虽然些许破败,但依旧能够彰显昔日的辉煌。这家曾经产品畅销3省8县市100多个乡镇的“纳税大户”“明星企业”20年前就因“守护一库碧水”而关停,但公司负责人王运斌一直没把厂子卖掉。问其原因,他说,我想把它建成遗址公园,让后人记着水源地人民的付出和贡献。

  淅川引导被关停企业转型升级。县里有汽车零部件关联企业87家,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已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政府的支持下,王运斌创办了天一减振器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转型为一家绿色环保的汽车减振器生产企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没想到,为保水质把厂子关了,留给咱的是转型机遇。”王运斌说,接下来还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迈向高端制造业。

  守护碧水,国之大事,任重道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淅川县先后关停380多家污染企业,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养鱼网箱5万多个、畜禽养殖场600多家(户),综合损失8亿多元;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修复生态湿地50余万亩,只为碧水更加甘甜,蓝天更加纯净。

  逐绿前行,筑牢生态屏障

  淅川当地有句话:“丹江水清不清,就看淅川山绿不绿。”可淅川偏偏很多山上不长树,全县荒山石漠化面积曾达到125万亩,其中55万亩是重度石漠化,且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周围。荒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威胁着水库水质。

  如何破解生态难题?淅川逐“绿”前行,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让水源地更加绿意盎然。

  淅川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扬蚂蚁啃硬骨头精神,全力向石山区宣战,高位推动、高标规划、高效推进、高质管护。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6年位居河南省县级前列。

  走进马蹬镇双泉观国土绿化造林区,一排排一行行五角枫、山杏、山桃、火炬松、侧柏等染绿了山岗。

  “这里原本是濒临丹江口水库的一个石漠化荒坡滩头,我们投资3696万元造林6192亩,昔日荒山变花园。”马蹬镇党委书记夏丹介绍。

  双泉观国土绿化造林区,是水源地生态建设最直观的反映之一。

  淅川县以国储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先后争取国家储备林、国土绿化试点示范等项目12个,投入资金18亿元。

  除了项目争取,还有淅川人民为青山常绿的坚守。

  “48年前,这里到处是荒山秃岭。”获得“出彩河南人”2022感动中原年度集体的太子山林场护林队队长陈人范指着身后郁郁葱葱的太子山林场回忆起曾经植树岁月,“一群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背着帆布帐篷、草垫来到这里,在几十年里,硬生生是用铁锹和镐头,把荒山绣成了林海。”

  22平方公里的太子山林场,地处丹江口水库“小太平洋”南边的险峰上,由于地处“出水口”,太子山林场也成为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态屏障。3万余亩的生态林,40多名护林员,近50年的平凡坚守,在他们的尽心守护下,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现在的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10万立方米以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淅川人克服艰难环境,使用人背、肩扛、车(驴)拉、多级提灌、客土造林等方法,治理石漠化面积38.2万亩,沿库区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奋斗出水源地湖光山色美景,构筑起库区生态净水屏障。

  点绿成金,迈向生态富民

  杏李成熟时节,碧水青山,果子飘香。丹江口水库东岸的老城镇杨山杏李基地,一辆辆装满杏李的货车陆续出发。“今年果子销售额能够突破150万!”种植大户王中玉笑得合不拢嘴。

  在淅川县九重镇的丹亚湖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梅发德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察看石榴树。这几年,石榴园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聊到现状,梅发德连说几遍“可不赖”,“一年下来能挣100多万元。”

  如何既保水质又富群众?

  淅川县以生态林果产业发展目标,出台《淅川县林果产业管理补助办法》《淅川县标准化示范园补助办法》,统筹涉农资金2200万元,重点扶持杏李、黄金梨等特色林果项目,让绿水青山生“金”吐“银”。目前,发展有林果20万余亩,打造精品化示范园14个,建设标准化果园8万亩以上,形成盛湾、九重镇软籽石榴,毛堂乡茶叶、黄金梨,老城镇、滔河乡杏李,大石桥大樱桃和仓房镇柑橘的产业格局。

  同样位于丹水江畔的盛湾镇瓦房村,昔日的“瓦房屋”,如今加盖了“星空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花海湖光中与星空“对话”。

  “这里的民宿得提前一个星期才能订到。白天,采山果、游丹江;入夜,听水语、赏星空,仿佛一抬手就可以触摸到星星。”来自湖北的游客程飞介绍自己已经是第三次来游玩。

  “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把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依托环库路各个景点,着力打造环丹江湖生态旅游圈,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持续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淅川县县长王兴勇介绍。

  截至目前,淅川旅游区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发展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省级休闲观光园3个。丹江两岸的马蹬、香花、老城等乡镇旅游从业人员超3万人,星级酒店、精品民宿、农家乐等遍地开花,已逾千家。2022年,淅川接待游客800余万人次,综合效益达33亿元。

  生态铸魂、绿色奔跑,一幅崭新的绿色发展蓝图在2820平方公里的淅川大地上正徐徐展开——如今的淅川天蓝地绿、鸟鸣鱼戏、水清民富,处处是美景,满眼皆生态。(卢晋荥 李金杭)

CopyRight(C)2007-2015 第一产经日报报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160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第一产经网观点|版权由原作者拥有,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
第一产经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