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通讯员 韩帅 谈龙
编者按
眼下已入伏天,高温下的热岗正悄悄发生着变化:塔吊司机们不用在高空煎烤,而是在地面室内集中作业;桥梁检测用上爬索机器人;棉花按需“吃冷饮”“喷防晒”;工人不用爬电线杆,直升机带人飞到塔上消除超高压输电线路缺陷……即日起,本报推出“热岗有‘凉方’”系列报道,聚焦各行各业的避暑妙招,敬请关注。
炎炎夏日,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工地愈发热气逼人。百米高空的塔吊司机,往往要接受360度无死角暴晒。
这个三伏天,在武汉光谷科学岛科创中心项目现场,塔吊司机周彬和他的司机工友们却不用经受这样的“烤”验。中建三局原创的5G塔吊远程控制技术在项目上首次投入常态化应用。塔吊司机们在地面“集中办公”,远程操作无人塔吊,不再惧怕高空炙烤。
360度高空“烤”验成为过去时
“你的(塔吊)大臂不动吧,我的要摆过来吊钢筋了。”7月18日下午3时许,项目上的塔机集控驾驶舱内,周彬拨动档杆,和一旁1号塔吊的田师傅有商有量。
集装箱改造而成的驾驶舱内,4台塔吊的远程控制设备一字排开。“都有控制座椅,操作方法和在塔吊上一样,很方便!”周彬介绍,不同的是他们身处地面,眼前面对着监控屏幕。
已有5年驾龄的周彬去年在项目上接触远程控制塔吊,对此赞叹不已。只因在空中开塔吊,有太多痛点。
周彬说,传统塔吊驾驶室在百米高空,爬上去一趟就要半个小时。驾驶室不到两平方米,一待就是半天。赶工的时候在上面待一整天,连盒饭都是自己吊上来在空中解决。怕上厕所,水也不敢多喝。尤其是夏天,虽然驾驶室内有空调,但驾驶室四面都是玻璃,高空中太阳360度无死角直射,十分难受。
“空中日晒雨淋还很危险。”塔吊司机田志勇回忆,几年前在某工地上,一台塔吊驾驶室的空调坏了。但项目需要赶工,一名塔吊司机坚持作业最后在驾驶室内中暑了。最后请消防员来才将中暑的司机抢救到地面。
“这都是过去时了!”周彬和工友们高兴地说,每天上午爬上塔吊检查完设备后,就回到地面集中作业。
三伏天,室外温度40多摄氏度是常态,热浪逼人。4名司机在40多平方米的集控驾驶舱内吹着空调开塔吊,累了还可以起身遛遛弯儿。
项目现场助理工程师郭炜烽介绍,夏季高温作业以来,工地上执行早6点到中午11点,下午3点以后错峰施工时间。为每名工友配发了人丹、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避暑物品,并在每栋楼设置盐水供应点。
起吊更有效率更为安全
“不只是更方便,视野也更好了,效率更高。”周彬说,每台远程塔吊的驾驶座椅前对应着6块屏幕。屏幕上显示着大臂右侧、臂根、吊钩等8个视角的监控画面,并有广角和变焦的变化。因为操作更放心,效率也更高。每天起吊频次能增加15%至20%。
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维介绍,每台塔吊上安装了三大类19个传感器,借助5G通信技术,实现了对塔吊的实时全方位控制和监测。
群塔作业,塔吊之间碰撞风险陡增。5G远程控制塔吊的其中一块监控屏幕上,显示着加装的防碰撞预警系统。根据划定的范围,一旦有一台塔吊的大臂进入作业重合区,该区域就会变成黄色。两台塔吊的大臂都进入该区域,就会变红,一目了然。此外,塔吊吊钩的高度、高度百分比、风速,以及前大臂的回转角度、角度百分比都实时更新,数据齐全。
“这些细节和角度以前往往只能靠估算和眼瞅,夏天阳光刺眼,盯得眼睛真疼。”周彬说。
“这些塔吊还是互联互通的。”张维介绍,在同一个操作台上,可以切换指挥不同的塔吊。在任务不多时,一个人就能起吊多台塔吊,节省的人力物力不言而喻。
作为光谷科学岛首个大型综合体项目,科创中心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2022年6月开工建设,由中建三局一公司中南分公司承建。得益于远程控制塔吊、抹灰机器人等35项智能建造技术,今年7月3日,项目5栋主体建筑全面封顶,比预定工期提前了43天。目前项目上仍有650人在加紧施工,冲刺明年6月高质量交付。
据悉,目前5G远程塔吊技术已授权发明专利3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今年6月,《塔式起重机智能集中远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院士专家集中评审,鉴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张维介绍,下一步团队正着力研发塔吊吊装过程的识别功能,以及吊装自动运行系统等。让塔吊司机们告别高空日晒雨淋,在地面更加安全、舒心、高效地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