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暂缓规模专注业绩 战略转型初见成效
张歆晨
中国恒大(03333.HK)暂缓对于规模的追逐,并将注意力转向了收益质量的提升,仅仅半年时间,已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8月28日,该集团发布2017年度半年业绩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9.8亿,同比增长114.8%;毛利润673亿,同比增长247.7%;归属股东的核心净利润为188.3亿,同比大涨832.2%。
考虑到下半年才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营收结转高峰,恒大全年业绩超预期或已成定局。在此之前,该集团曾披露将在今年达成净利润243亿,以及2017~2019年3年累计净利润888亿。从今年上半年的收益情况来看,该目标极有可能超额实现。
净利润大增8倍
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扩张,恒大的总资产规模领跑同行。截至2017年6月30日,恒大的总资产约1.4万亿~1.6万亿元,较2016年年底上升10.5%。
鉴于公司有意识降低财务成本、提升收益质量,恒大上半年经营业绩表现抢眼。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9.8亿,同比增长114.8%;毛利润673亿,同比增长247.7%;归属股东之核心净利润188.3亿,同比大涨832.2%。
盈利的增长,得益于利润率的提升。数据显示,恒大集团今年上半年毛利率35.8%,较2016年末期的28.1%提升约28%,净利率12.3%,较去年底的8.28%提升约32%;核心业务利润率14.5%;几项盈利指标显著提升,且回归到公司上市之初的理想状态。收益质量的提升,使得公司股东回报率51.8%,同比大幅增长43.6%。
市场对于恒大收益质量的提升早有预期,因该公司在年初将“效益”提高至集团战略高度,在多个维度展开精细化的收益质量管理,该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更于集团内部亲自发话,要狠抓效益,从2017年起保持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效益”的双增长。
该集团表示,公司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连续几年合同销售额的增长带来营业收入的大幅提高,二是精品策略使得产品附加值增加,三是内部运营能力的增强有效地降低各项成本。
首先是合同销售方面,恒大在2015年获得销售金额2013亿,同比增长53%,2016年销售金额3734亿,同比增长85%。上半年,恒大的市场表现延续了去年的凌厉势头,实现销售2440.9亿,同比增长72%,已完成年度销售目标4500亿的54%。
此外该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新开盘仅79个,而下半年新开盘项目多达约223个。充足的货量之下,恒大今年销售突破4500亿的年度目标成为大概率事件,这将有效保证该公司2017年乃至未来两年的营收及利润增长空间。
其次,该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大幅降低财务成本。恒大在上半年通过引入战投、偿清永续债等多个资本运作显著降低财务费用。例如该公司7月3日公告称,已在赎回全部永续债,从而消除了用于债券持有人对股东收益的吞噬。去年年报显示,恒大共持有永续债1129亿,永续债持有人应占利润为106亿,此次偿清永续债意味着今明两年恒大归属股东利润将实现大幅增长。
根据大摩的测算,光是1129亿元永续债的赎回就能给公司释放逾百亿元股东利润,相当于上半年净利润的约1/2。
种种迹象显现,恒大通过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资本结构,释放出潜在的盈利增长空间。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美林美银、中银国际等国际投行纷纷看好恒大盈利能力提升,德意志银行预计,未来三年恒大盈利年复合增长率可达63%。
恒大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夏海均在28日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未来我们不会追求规模达到第一,但要追求利润达到第一,恒大权益的经营绩效达到第一。”
放缓增速降杠杆
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步入新的调整周期,主动降杠杆,已经成为诸多地产公司的共同诉求。今年上半年,已经披露了中期业绩报告的碧桂园的净负债率也下降了24.8个百分点,万科的净负债率仅在20%左右,中海更是低至16%。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行业格局已经初步确定,规模竞赛接近尾声,大公司拼规模的基础上,将开始盈利水平的比拼,预计未来两年,各家公司都会更加注重收益质量的管理。”
这意味着,过去地产公司将杠杆放大到极致的做法会逐步得到修正,规模不再成为唯一的追逐点,加强精细化管理,降费增效,会成为行业的新趋势。
今年初,许家印提出,自2017年开始公司将由“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采用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的“三低一高”的高质量增长模式,其核心就是大幅降低净负债率。
上半年,恒大通过两轮总计700亿元战投的引入、高达1129亿元永续债的赎回等资本运作,将公司的净负比率由2016年末的432%下降一半至240%,总资产负债率则下降至75.5%,财务状况明显改善。
据透露,2017年~2019年,恒大的净负债率还将持续大幅下降。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公司将采取审慎的土地储备负增长策略,土地储备总量预期每年下降5%~10%,以减少资本支出。另外据透露,恒大地产正筹备引入第三轮战投约300亿~500亿,进一步推动公司的降负债、降杠杆。
夏海均表示,到明年中期,公司预计将净负债比率下降至140%左右,再到2019年降至70%左右的行业合理水平。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在行业融资环境收紧的大环境下,恒大加权平均融资成本呈持续下降趋势,2017年上半年平均融资成本为7.69%,较上年末继续下降。
今年6月,恒大成功发行38亿美元债券,加上要约交换债券28.24亿美元,合计发债66.24亿美元,利率最低6.25%,期限最长8年。
分析认为,恒大通过长债换短债、低息置换高息,极大改善债务结构,有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以2017年中期6735亿元的总借款来看,融资成本仅仅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超过50亿元的利润。
夏海均认为,公司创立以来至2016年,一直走的是规模扩张道路,使得公司从区域小公司发展为全国领先的大型房地产公司,但到了2017年,恒大的规模已经达到行业龙头标准,土地储备高达2.76亿平方米,进入城市数量位于行业前茅,公司已然具备了转型基础,要开始将效益提到规模之先,适度发展规模的同时重点抓效益。预计公司未来三年的主要盈利指标,都将达到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