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帮扶助力镇彝威革命老区焕新颜

 2016-11-17 15:20:12  来源:社会法制网  责任编辑:root   点击:034次

分享到:

   

  新华社昆明11月17日电题:社会帮扶助力镇彝威革命老区焕新颜

  新华社记者杨静

  进入11月份,在云南省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海拔稍高的地方便容易起雾。

  已是上午10点,螳螂村的浓雾并未散去。王世对的新房处于集中安置点的中间位置,刚刚从地里干完农活的他,背着背篓向新房走去。

  “宽敞、明亮,还真不错。”王世对笑着说,再装修一下,就可以搬进来了。

  今年49岁的王世对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螳螂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以来都住在石头房子里。虽然自己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当地的标准可享受6万元建房补贴、6万元的建房贷款,即便这样,王世对也没有多大信心能盖起来。

  “这还多亏了邓总。”王世对说,他们这批易地搬迁户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如果没有邓总的帮助,建房都比较困难,更不要说就地务工了。

  王世对口中的邓总,全名叫邓坤,他是螳螂村人,在当地从事房地产开发。自2013年担任螳螂村经济发展顾问以来,扶贫捐资达2000万元。

  按照当地集中安置的标准,修建一套房屋需要12.89万元。而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补贴和建房贷款最多也只有12万元。

  “捐赠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赤水源镇党委书记冯永钧说,建房补贴、贷款后,还不够的就从捐赠资金中出。同时,捐赠资金还用于村幼儿园、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务工可以不出村。”邓坤说,通过集中安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纳了螳螂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5人就地务工,人均收入每月在3000元以上。

  此外,对于有劳动力的群众,邓坤还介绍他们到自己的工地打工。再加上村里还有一个成熟的野生菌产业园,全村130户493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的劳动力人口可实现就地就业。

  冯永钧说,“下一步,螳螂村将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利用好捐赠资金发展乡村旅游。”

  螳螂村是社会帮扶的一个缩影,云南已经形成“万企帮万村”的良好氛围。对口帮扶企业不再是简单地出资金,同时也派出驻村工作队,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今年2月,云南农垦集团在镇雄县芒部镇种植加工型马铃薯2000亩,带动442名贫困户种植马铃薯。该集团负责提供优质加工型马铃薯种薯,调整和改善马铃薯质量,比传统种植亩增收1000元。

  中国五矿集团定点帮扶威信县。自2002年以来,五矿集团先后下派9名干部到威信挂职帮扶,累计援助和协调资金600余万元(含捐物折资),并建成28个干旱片区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5000人饮水困难问题。

  “发展产业,才能够真正增收致富。”威信县副县长王绍雷说,五矿集团为帮助当地发展产业,捐资100万元援建了母牛繁育基地,帮助威信县中药材种植调查和育种试验,引进省内外中药材种植专家进行培训。

  云南省扶贫办资料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560多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挂钩结对。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5家企业集团投入64.5亿元,帮扶布朗、阿昌、怒、普米、景颇、拉祜、佤、傈僳等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社会帮扶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绍雷说。

CopyRight(C)2007-2015 第一产经日报报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160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第一产经网观点|版权由原作者拥有,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
第一产经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