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渔场助力中国制造及实业经济稳中前进!

 2017-06-06 11:00:21  来源:证券期货刊论  责任编辑:root   点击:034次

分享到:

  近40年来,大量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使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发生剧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业强,则国强。李总理曾强调,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进入2017年,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了世界,从地铁,从一带一路到如今的造船,手机等制造业,都无一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近日,中国又一制造走向世界:智能超级渔场。

  中国打造超级渔场

  6月3日,由我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正式交付挪威用户,这型深海装备安装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融入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这座“超级渔场”也是我国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军民融合的重要尝试。

  “超级渔场”总高69米,有23层楼那么高。船体总装量达到7700吨,抗12级台风,配备有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可实现全自动监测、喂养、清洁等工作。根据设计,仅需要7名员工就能实现一次养鱼150万条。整个装备由挪威完成初始设计,中国中船重工武船海工研究院进行工程设计和建造。

  挪威渔业高级科学顾问索玟·范·尼斯博士:高科技远洋农业是一个新方向,这型装备的目的是要探索是否可以进行环保渔业养殖。我们认为中国制造和挪威创新的结合是非常有趣的,这是一项新科技成果。如果经过实践验证,这可以推广到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国家,所以这也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技术。

  “超级渔场”是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融合了世界最先进养殖技术、环保理念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这型装备也是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首例项目,其建造在整个业界被认为具有极大挑战。

  军民融合打造世界领先成果

  其实长久以来,我国作为世界主要造船大国之一,一直在不断提升海洋装备制造的科技含量和精度质量,这型创世界之最的“超级渔场”,虽然是为海洋渔业打造,但也是我国造船领域技术在军民融合后综合实力的体现。

  “超级渔场”虽然是一座远洋渔场,但事实上它也是一种海洋工程装备,和我们所熟知的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海洋钻井平台一样,是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产品。

  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副总工程师严俊:实际上远海里面,用这种海工式的网架复式结构,这还是第一个,高度很高。它有六七十米高,在建造过程中高精准的安装是很大一个难题,这个技术在目前是独一无二的。 在世界范围内这是唯一有这种需求的装备。

  “超级渔场”提出了很多行业内从未有过的海工设计,它配备有一扇用于清洁渔网、驱赶鱼群的360度全向旋转门,这个罕见的巨大活动机构目前已经顺利通过测试,这也是我国造船行业高技术水平的体现。

  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副总工程师严俊:旋转门,它有旋转的平面度的要求,它的框架有安装的精度要求,在几十米的高空,无人的情况下,要通过遥控的方式,来进行毫米级的安装,这个要求是不一般的。

  严俊表示,虽然目前全球造船行业较为萧条,但中国造船业正在通过技术转化,完成剩余产能的利用,打造出像“超级渔场”这样的新装备。不断挑战世界高标准制造的中国制造,正在获取世界的认同。

  中国实业发展的“思与行”

  在2017年两会中,振兴实体经济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任务。而国家高层也对实业的发展,高屋建瓴给予明确指示。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作为大国,必须发展做实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李总理则强调,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可以说2017年就是中国实体经济振兴的元年。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首要任务,是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做战略性转变,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的风尚。事实上,这也是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指导思想的延续。

  如果说制造业规模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国力,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展现着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缺乏工匠精神,则将阻碍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途径。因此,不少学者也表示,在当今这一时代背景下,最需要弘扬的实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一方面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修补中国在早期工业文明时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营造社会氛围、累积心理沉淀、提升实业精髓,为中国实业的崛起夯实基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振兴实业、发展制造产业,不再是“大炼钢式”,而是要坚决以科技为支撑创新发展。目前,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美国大力支持制造业回归,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各方都在争夺实业发展制高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科技兴国等战略的实施,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总体而言,“中国制造”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实体经济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而当务之急就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创新科技、智能制造,将能够有效供给与消费升级互促共进、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吸引社会资本更多流向制造业,从而构建起更加良性的经济发展环境。

  实业是中国经济之“根”,制造业是实业之“本”,而企业则是制造之“基”。在中国制造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战略关键期内,也期待更多企业如中国中车、中国建材、福田汽车这些中国制造“代言人”们一般,通过坚持匠心和创新,让中国实业成为世界一张高含金量的名片,从而助力中国经济保持“稳中求进”的向好态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实业人应尽的责任。

CopyRight(C)2007-2015 第一产经日报报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11160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第一产经网观点|版权由原作者拥有,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
第一产经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